據歐洲媒體10月31日報道,總部位於瑞士巴塞爾的金融穩定委員會(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,FSB)發佈最新“危情”數據:全球影子銀行規模已超75萬億美元。
  據報道,在FSB追蹤的20個國家加上歐元區,去年的影子銀行規模增加5萬億美元,超過75萬億美元。這相當於這些被追蹤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(GDP)的120%,已接近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爆發前的123.4%的高點。
  FSB為監控全球金融系統的國際機構,G20的成員國均為其會員。
  全球影子銀行規模
  已接近金融危機前水平
  金融穩定委員會(FSB)的報告在當地時間10月30日出爐。報告一發表即引發各方關註:2013年全球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資產規模增加了5萬億美元,達到75萬億美元。
  根據該委員會的標準衡量,主要經濟體中影子銀行規模膨脹最厲害的是中國。中國影子銀行規模目前排在世界第三位,僅次於美國和英國。據FSB統計,2013年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占全球影子銀行總規模的4%,為2007年時候的四倍。歐盟和美國占比各為25%,英國占比為12%,日本為5%。令人關註的還有,FSB的數據顯示,去年影子銀行占金融資產的比例為24.5%,為2007年以來的最高點。相比之下,傳統銀行占金融資產的比例從2008年逾49%的高點,下滑到了45.6%。
  所謂的影子銀行即指游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、進行各種金融套利的信用中介體系,包括對沖基金、私人股本集團和貨幣市場基金,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都屬影子銀行。影子銀行從事各類包括信托產品和資產管理產品在內的金融業活動,但卻不受正規銀行必須遵守的剛性法規和管理條例的約束。
  不穿監管的“緊身衣”
  影子銀行在全球鬧得歡
  影子銀行非常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,當初全球金融危機孕育的核心因素即包括影子銀行。在美國金融巨頭雷曼兄弟和美國國際集團崩塌的過程中,類似於銀行擠兌的一系列事件衝擊到了貨幣市場基金、回購市場和證券借貸。就如《金融時報》所描述的:“當驚慌失措的貸款者撤出支持金融集團長期資產的短期資金時,借款者無法以足夠快的速度出售所持資產來滿足對現金的需求。”於是,投資者就像聽到了資金鏈綳斷的恐怖聲響。
  但因為可不穿監管的“緊身衣”,影子銀行在全球都鬧得很歡。就連很多正規的銀行也在從事影子銀行的業務,傳統銀行一些表外的資產管理業務便是影子銀行的產品。據外媒最新報道,30年前,美國非金融機構和房地產公司超過50%的貸款來自銀行,這些貸款占到了美國整個私營部門貸款的近70%。而如今,由銀行為非金融機構和房地產公司提供的貸款僅約23%。影子銀行的能量由此可見。
  但國際金融監管機構已在著手遏制影子銀行將會帶來的潛在風險,將監管視角聚焦影子銀行。FSB就出台了針對短期放貸抵押品的更嚴厲規則,如股票要有6%的“墊頭”,高於此前的4%。就是說借款方要得到100美元的貸款,將必須抵押106美元的股票。同樣,一至五年到期的公司債券要有1.5%的“墊頭”,高於過去的1%。
  (原標題:全球影子銀行“體量”驚人已超75萬億美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s17dset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